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省南平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深入总结、大力倡导推动的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农村工作创新机制。辽宁省学习、借鉴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实践经验,于2002年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2007年在全省启动农村科技特派专项行动,先后经历了探索期(2002—2006年)、发展期(2007—2010年)、成熟期(2011—2015年)、提升期(2016—2021年)和完善期(2022年至今),目前已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制度安排。
辽宁省是全国第一个把科技特派员组织起来,将科技特派员从“单兵作战”变为“合力攻关”,以组团的方式开展科技帮扶的省份。辽宁省科技厅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农村科技特派专项行动计划,鼓励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截至2024年7月,辽宁省累计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1.24万人,开展服务14万余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2600余项,示范面积超过3000万亩,培训农民近20万人次。辽宁“科特派”奔走乡村,让科技牵手农业,促农增收、促村繁荣、促业兴旺,让广袤的黑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开出“创新花”,结出“科技果”。
首席科技特派员刘俊杰研究员(右二)在黑木耳种植基地指导农户生产
“四位一体”,打造辽宁模式
2022年,为进一步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团结凝聚科技特派员队伍,创新工作机制,辽宁省试点选派产业领域顶层专家出任首席科技特派员,牵头负责技术支持、学术指导、产业对接、专业培训等“一揽子”工作。至此,辽宁省形成了以首席科技特派员为行业枢纽、以科技特派团提供技术支撑、以科技特派组对接市场资源、以农民技术员培养实用人才等全方位推动的工作态势,引领科技特派员队伍发展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排头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
2023年,以首席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农民技术员培训“四位一体”为特色的工作模式正式写入辽宁省委一号文件,标志着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辽宁省探索实践的新起点、新征程。
首席科技特派员由省内学术研究水平高、产业对接能力强、行业认可程度高的农业科研专家承担,牵头负责本领域若干科技特派团(组)的统筹工作,是科技特派整体工作的“领航员”。目前,辽宁省共选派了16名首席科技特派员,覆盖水稻、食用菌、小浆果、李杏、花卉、食品加工及黑土地保护等多个领域。
来自辽东学院的首席科技特派员黄国辉教授,带领团队为辽东地区开展蓝莓栽培技术、新品种选育等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在生产一线推广应用需冷量低常绿蓝莓的无土栽培技术。如今,蓝莓种植已成为丹东市支柱性特色产业,丹东蓝莓走俏全国,产量占全国1/4左右,年均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辽东地区蓝莓整体栽培标准和管理水平已成为全国蓝莓生产园的领军者。
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的首席科技特派员李斌教授,牵头组建沈阳预制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高校+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充分整合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食品加工、展览销售等资源,打造“原料+加工+运输+销售”全链条产业园,联合刘敬贤餐饮、阜新德美客、国字菜篮子等30余家省内食品企业研发酸菜汆白肉、锅包肉等辽菜特色预制食品20余种,是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的典范,为辽宁省建设畜禽、粮油等千亿产业集群贡献了科技力量。
首席科技特派员沈阳农业大学李斌教授(右二)在小浆果生产基地指导农户生产
科技特派团任务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主要开展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实用技术、培训专业人才和建设示范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特派团+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效益。
盘锦市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科技特派团创建了“稻蟹综合种养化肥农药生态减施模式”,推广了适宜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沟畦并行、比空种植、坝埂种豆、早放精养”的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坝埂种豆的立体生态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即“1+1=5”,达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效果。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为686.6公斤/亩,成蟹平均产量为32.6公斤/亩,年平均纯收益增加1586.5元/亩,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为进一步挖掘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生产潜力,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海藻寡糖肥料等世界一流的生物制剂,发挥绿色节本增效作用,进一步放大该模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产值有望再提升10%。
朝阳市龙城区食用菌科技特派团在联合镇以种蘑菇为切入点,培育富民产业。10多年的坚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种香菇到种滑子蘑、赤松茸、羊肚菌、平菇等多个品种,攻关红托竹荪菌种生产技术和栽培模式研究,取得红托竹荪“南菇北移”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东北地区红托竹荪生产空白,指导注册“菇菇响”“蘑么哒”等食用菌品牌4个,建成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食用菌产业园1个。2021年,龙城区联合镇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亿元,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2年,该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在辽宁省5个入选乡镇中排名第一。
科技特派组任务由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事企业承担,通过送技术、派订单等方式,打通与基层合作社、专业生产户的上下游种(养)产销渠道,利用企业的市场主导权,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一批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通过科技手段增收致富。比如,面向玉米主产区铁岭市,依托辽宁东亚种业公司选派科技特派组,由企业直接对接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种植“东单1331”“东单1775”等优质高产品种玉米20余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0万元;在养牛集中的辽中区,依托沈阳禾丰反刍饲料公司选派的科技特派组,针对肉牛育肥后期消化率低、塑形不佳等技术难题,制定专门的饲喂方案,服务养殖户280余户,覆盖肉牛7万余头,增加养殖收益900余万元。
农民技术员培训是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任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东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食用菌、果树、设施蔬菜、花卉、畜禽、水产、中药材、农业经营等技术需求开设培训课程,开展实用型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育、引领、指导和服务,为乡村振兴发展大计培养人才,保持每年全省培训农民技术员2000名以上。
沈阳禾丰科技特派组专家闫立冬(右一)在辽中区芊羽阳光牧场给西门塔尔育肥牛灌服健胃药
建设基地,培养业务骨干
为引导科技特派员在雷锋精神中汲取科技报国力量,辽宁省科技厅联合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和抚顺市政府,依托抚顺雷锋学院,于2023年6月挂牌建设了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抚顺)培训基地。
这是继福建省南平市之后的全国第二家,也是东北唯一的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是立足辽宁、辐射东北、服务全国的高水平、专业化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的国家级平台,负责组织全国性或区域性骨干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促进全国科技特派员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两年来,三家共建单位坚持“上下联动、同题共答、主动谋划、成果共享”,充分发挥抚顺市作为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优势,将弘扬雷锋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合,共同举办了多场高层次培训活动,参培学员超过300人。
2023年,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面向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个省(区)的黑土地科技特派团成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参研人员,辽宁省承办了全国首期黑土地科技特派团培训班。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专项的辽宁科技特派团团长、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辽宁黑土地保护首席科技特派员孙占祥,推介了以防风固土、保墒抑蒸、地力培育、固碳减排、节本增效、稳产增产为目标的黑土地保护“辽河模式”,为全面推动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辽宁经验”。
2024年,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面向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6个中部省份,以及东北三省和计划单列市,辽宁省承办了中部省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用雷锋精神滋养心灵,引领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服务,牢记初心和使命,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本领,聚焦“三农”事业发展需要,传播先进技术,培育富民产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如今,抚顺培训基地已成为东北乃至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的学习交流平台,为辽宁省引进全国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和先进技术成果奠定了基础。
冷水鱼科技特派团专家李赫(右一)在本溪县京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哲罗鲑亲鱼注射催产剂
制度保障,激发创新活力
辽宁省坚持以公益性科研单位为主体、打造服务型科技特派员队伍,持续加大科技特派工作力度,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全覆盖,省级财政连续多年给予稳定的政策保障,“十四五”期间共计投入7500万元专项经费。
为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辽宁省出台了《关于开展辽宁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的通知》(辽科发〔2023〕54号)。“包干制”制度给科技特派员“松绑”,创造了更宽松的服务环境,进一步激发科技特派员工作潜能和创业热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三农”工作中。同时,辽宁省还制定了保留工作关系、保留职务、保留工资待遇的“三保留”制度和优先晋升职称、优先提干的“两优先”制度,并允许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形式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为实现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双轮驱动”,辽宁省科技厅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设立乡村振兴联合计划,以“点对点”精准对接项目,聚焦供给产业技术、绿色投入品、优质农产品等,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构建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新体系,为科技特派工作提供成果产出。“耐密抗倒、抗逆、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沈阳市建立3处核心示范基地,解决大豆种植难题5个,当年取得新增效益450万元;“刺参网箱苗种培育与养成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分别在锦州凌海市、大连长海县开展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示范区新增效益1300万元。
辽宁省科技厅积极营造科技特派工作氛围,举办了科技特派出征活动、科技特派专场新闻发布会、科技成果“进园入县”等系列活动。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等主流媒体是辽宁省科技特派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每年通过《辽宁新闻》《第一时间》《辽望》《北斗融媒》等栏目宣传报道相关新闻100次以上。在“战疫情、保春耕”的特殊困难时期,科技特派员转战线上,开辟“辽农科特派”专栏,云直播“推成果、强服务、保春耕”系列公益讲座,历时4个月直播54场,内容涵盖大田作物、蔬菜、果树、食用菌、花卉、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林业经营、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全省12.5万余农户受益。面对2024年8月的强降水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辽宁省科技厅发出倡议,动员科技特派员第一时间到受灾现场实地开展服务,尽力挽救粮食产量,减少经济损失,人民网、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等媒体纷纷给予了宣传报道,科技特派员用专业的科学知识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让受灾农户重拾信心,为农业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建立了辽宁科技特派员、辽农信等多个视频号,全面推广“科特派”,撒播“科技种”。
自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贯彻“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思想精髓,大力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工作,源源不断为农村输送科技创新人才。辽宁省科技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让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辽宁省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辽宁“科特派”着力破解要素制约难题、破解技术适用难题、破解思维定式难题,为“三农”打造创新引擎。我们要把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培养成为先进生产观念的“引路人”、找准技术需求点的“联络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带头人”,让他们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舞台上,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