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沈阳市聚力打造吸引人才的宜居宜业环境。
各级平台载体集聚“两院”院士24人,科技型企业吸引科技人员7.4万人、每年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市级以上孵化平台集聚创业人才16.6万人……近年来,沈阳市提升科创平台能级、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全力培育孵化平台,构建聚才强磁场,培植育才厚沃土,各类平台载体已经成为聚才育才的重要渠道,成为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提升科创平台能级
引育人才成“硬指标”
人才是第一资源,城市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来不来、留不留,关键是看城市有没有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沈阳市深谙此理,始终将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重要载体,通过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质量,筑好巢、引好凤。
“作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辽宁材料实验室正加快推进实质性运行,组建了材料素化技术等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启动了一批基础前沿类和关键技术类项目;辽宁辽河实验室围绕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等,启动实施了一批自主研发项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正式启动建设。”沈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高标准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的同时,沈阳市全力支持“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沈阳市1457家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中,“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1个,集聚“两院”院士24人、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专家400余人。
沈阳市完善绩效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政策,将人才引进与培养情况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平台及其依托单位以开放的政策措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与人才成长同向、同步。据统计,2022年,沈阳市新布局建设的88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科研人员达3590人,包括7名院士、73名高端科技人才、17名外国专家。
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
集聚7.4万名科技人员
科技型企业是推动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吸引、培育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我们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不断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依托企业吸引集聚产业人才。”沈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沈阳市加速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加大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目前,沈阳市科技型企业突破1.5万家,其中极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489家。规模庞大的科技型企业中,已集聚7.4万名科技人员、每年能提供超过2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高校院所拥有大量的人才智力资源,只有院企双方在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方面,深度参与、密切合作,企业才能成为推动创新、引领创新的主角。为此,沈阳市积极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借助柔性引进高校院所院士专家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帮助企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院士团队的技术助力,我们研发出世界首款油动调速控制多旋翼无人机系列产品,该产品以大载重、长航时、高安全、易操控、易维修为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沈阳市还聚焦重点产业链,搭建招才引智平台、交流互动平台,精准引育产业人才。在“筑梦沈水 青春无悔”招才引智系列活动中,沈阳市通过线上线下招引急需紧缺人才,已累计为447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招录高校毕业生2400余人。
全力培育孵化平台
为创业者提供全程保障
“我们积极搭建青年人才创业平台的同时,全力培育孵化平台,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全程保障。”沈阳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说。
为支持保障人才创业,沈阳市强化创业金融支持,新设立两支总规模11亿元的投资基金,为种子期、初创期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实施“双创”载体提标升级行动,扶持壮大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以“项目集聚”带动“人才集聚”。在相关人才政策中,还给予大学科技园在急需紧缺人才评价、创业项目评审、经营管理人才灵活认定等事项的绿色通道,促进青年人才依托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
目前,沈阳市级以上孵化平台达到240家,其中国家级38家,服务在孵企业、项目团队达1.5万个,集聚16.6万名创业人才。下一步,沈阳市还将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人才信息共享交流平台,推动人才柔性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