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77岁的张恩和走完了他航空报国的一生。
“中国飞机一定要拥有‘中国心’,让中国动力飞上蓝天。”这是10年前记者采访“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张恩和时,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2006年,我国历经18年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航空发动机,正式进入小批量使用阶段。此前一年,“太行”发动机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飞机真正拥有了“中国心”,从此,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进入大推力发动机研制领域的国家。
“中国飞机一定要拥有‘中国心’。”这一信念让张恩和坚守航空发动机研制一线50多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张恩和与航空动力事业荣辱与共,献身航空动力事业50多年始终如一。
张恩和对发动机研制事业充满激情,无比执着。
张恩和的一生,是为航空动力事业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一生;是为国防建设孜孜不倦、奋斗不息的一生;是为中国战鹰“中国心”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一生。
“太行”发动机是我国首台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的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是我国第三代主力战机的动力装置。它的设计定型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跨越。
“我是非常幸运的,干了40多年的航空发动机研制,终于看到了梦想的实现,中国的飞机终于拥有了‘中国心’。”2006年12月8日,面对记者的采访,67岁的张恩和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那次采访是在张恩和的办公室进行的,宽大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专业书籍和资料,桌子的右上角摆放着一架飞机模型。
航空发动机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记者采访前虽然查阅了大量资料,但在与张恩和对话时依然是捉襟见肘。张恩和看出了记者的困惑,便提议说:“我带你去飞机发动机试验现场吧,你到了试验现场就容易理解了。”岁末的沈阳,寒气袭人,张恩和穿着一件工装棉袄,边走边讲,好像丝毫感觉不到天气的寒冷。在发动机试验现场,巨大的发动机占据了记者的视野,记者跟随着张恩和从发动机前端走到后端,再从后端走到前端,“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张恩和给记者详细讲解着飞机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等。面对着飞机发动机,张恩和变得兴奋起来。
“搞航空发动机的人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承受得住压力。”张恩和说,在“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出现各种技术问题几百项,其中重大问题就有几十项。
“很多老一代航空人为此苦苦追求,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梦想的实现。”张恩和告诉记者,他在“太行”发动机策划、酝酿时还是个“小兵”,他只是按照前辈们的具体想法接过来往下干。
2006年3月,“太行”航空发动机通过国家定型审查,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我们也就高兴了那么一会儿。”张恩和说,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人是从不敢松一口气的。
熟悉张恩和的人都知道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发动机。”在张恩和的生命里,航空发动机就是他的全部。
就在那次采访即将结束时,张恩和告诉记者,由于年龄的原因,他考虑退出重要工作岗位。
“那就意味着您可以将航空发动机的事放下了吧?”
“我们的‘太行’发动机本身确实是高水平的产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发动机研制水平已经达到极致,我们与国外的研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航空发动机是我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事业。”张恩和的话语至今仍回响在记者耳畔。
【人物档案】
张恩和,1991年任“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主持我国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工作。2005年,“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结束了因发动机问题长期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中最具标志性的重大成果之一。“太行”发动机定型后,张恩和带领设计师队伍解决了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太行”发动机正式成为国防装备,实现了航空发动机技术成果向国防装备的成功转化,为中国航空动力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晶雪 本报记者/柏岩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