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阜新市科技局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各项任务目标,充分利用“四大平台”,突出抓好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为“344”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是用好市校合作平台,为产业基地、企业集聚人才。充分利用辽宁工大拥有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势,加强市校全面合作,为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大量人才。学院与基地全面对接。辽宁工大2个以上学院与1个产业基地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对口服务,部署了14个重点产业基地与相关学院开展合作,签署合作协议。专家与企业无缝链接。面向全市规上企业及成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采用“专家+团队+企业”模式,由2-3名专家组成团队与每户企业结成对子,逐步形成了由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服务企业发展的梯队力量。项目与成果转化有效承接。今年以来,通过辽宁工大与地方共同搭建的“辽西地区专利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共梳理出1000项科技成果面向全市企业推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50项以上,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达到60家。
二是用好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撑阜新产业转型升级。针对阜新高校院所少、高端人才匮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实际,加强与外地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全市转型升级。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我市通过政府层面与中科院沈阳分院、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31家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7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51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购买科技成果、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聘请科技人员等形式,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60余家高校院所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60余项。同时,做好科技成果转化,2016、2017两年集中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1项。引进产学研海外人才。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学子,其中海外学子王富民创办的金凯(辽宁)化工有限公司,已成为氟产业开发区的骨干企业。2017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期间,4户企业成功与9位海外学子进行对接,睿光氟化学公司成功引进了2名日本早稻田大学海外学子。
三是用好阜新中心平台,开启院地合作的新篇章。中国科学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阜新中心,是2013年我市与中科院共同组建的开展院地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强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派遣科技干部。上海有机所、大连化物所为各大基地提供国内顶级人才支撑,先后派遣胡金波、吴永明、肖吉昌、张新刚、张炯、曹磊、周生龙等专家到基地任职,在基地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难得的人才支持。打造院地合作模式。氟产业开发区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煤化工产业基地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铸造产业基地与沈阳金属所,就产业技术服务开展了良好合作,阜新氟产业开发区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合作模式,被中科院沈阳分院称为“阜新模式”,并向全国推广。推进院地合作项目。组织企业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北京半导体所、北京声学所、沈阳金属所、沈阳生态所、沈阳计算机所、长春应化所、上海有机所、合肥智能所等10家中科院相关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有32项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
四是用好科技特派平台,助力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持续开展科技特派行动。组建了花生、果树、水稻等10个科技特派团,组织50多名科技专家到农业生产一线,以发展农业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为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点。通过开展科技特派行动,现已在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等13个产业建立了54个示范基地。其中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果树特派团在彰武县小青沟建成现代果树标准示范园1个,在阜、彰两县新建果树示范基地8个,树莓特派团对我市的“树莓庭院栽培”创新模式给予了大力指导。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为有效应对今年我市严重春旱的气候环境,引进了岳阳红苹果、寒红梨、辽单588玉米、波拉娜树莓及草莓高垄绿膜技术、花生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等50余个新品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