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生态所等科研院所的研究员,以及华晨集团等企业的高管……当数字医疗装备、汽车与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研发、生物制药研发等行业的顶级专家汇集一堂,并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助力沈阳科技创新,将会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朝气与活力?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17年沈阳市21个重点研发主题专项确定19位首席专家首次聚集,把脉沈阳科技创新,头脑风暴碰撞出城市未来发展的高科技火花。
沈阳需要什么样的科技项目
“我曾去江苏常州考察新建的数字医疗产业园,没想到产业园成立短短五年,就达到了百亿产值。我问他们是做CT还是做核磁共振?结果他们告诉我,那是东北大学的强项,他们不敢做。而他们的定位四个方向:医疗器械,手术刀、导管等微创手术器械;植入材料,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康复器械方向和医疗耗材方向。这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定位,值得我们借鉴。”
东北大学王宛山教授表示,科技创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讨论最多的主题。专家们指出,导致东北落后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体制观念落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东北振兴应该强化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一座城市优秀科技项目的提出,必须是科技的前沿,国家的需求,针对沈阳的具体情况,抓住城市发展的技术关键,是否对产业有推动作用等。而沈阳科技目前致力于提升项目的质量,这是非常好的,找到了抓手。
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小微企业
“我们曾经做过调研,不是高校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具备转化能力,不是所有企业均具备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沈阳工业大学校长张铁岩教授表示,他建议沈阳提升集约配套的能力,否则容易造成招商引资的不通畅。举个例子,某机器人企业把研发基地设在上海,张教授动员他们来沈阳投资设厂,因为沈阳有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但是,他们在研究沈阳的资料后谢绝了。为什么?简单来讲,因为同样的产品,如果在南方配套只需要5毛钱,在辽宁6毛钱也做不下来。这说明什么?大型企业需要支持。但是,城市更要发展中小微企业,丰富产业集群的发展。
东北如何破解
人才流失难题
“作为科研院所,我们真正想给沈阳做点什么。目前东北地区最麻烦的问题,是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研究员于海滨分享了近期让他印象深刻的三座城市。
第一个是去深圳调研,于海滨发现深圳的信息、电子产业相关企业非常多,配套非常全,企业需要的配件,很快就能在周边找到。“现在,国际上有一种说法,未来深圳的创新能力可能超过美国硅谷。”
第二座城市是合肥。“前段时间,合肥市委书记带队,跟我谈了几个小时。可以说,他们的城市基础不如沈阳。但是,最近几年合肥城市经济比较活跃。”于海滨分析,他们最近几年抓的平板显示产业效果显著,在‘京东方’最困难的时候,合肥引入这家企业,而平板显示行业更新非常快,也快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中国科技大学就在合肥,地方政府依托国科大,一项政策就成功招揽300多名海外人才,已经在当地成为双创的生力军。
第三座城市是青岛,青岛正在致力于:打造海洋的明天。他们拥有中国海洋大学,还觉得不够,招揽清华、北大设立分支机构,目前还跟国科大商谈,吸引国科大海洋学院去青岛办学。
沈阳的科技优势如何聚焦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波以汽车行业为例介绍,得益于沈阳得天独厚的历史传承,汽车工业基础非常好,十三五期间,沈阳市预计有可能形成200万年辆的年产能,包括华晨宝马、华晨汽车、通用北盛等产业集群,形成对城市工业的有效支撑。“针对沈阳汽车行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汽车零部件体系的需求,首先是现有零部件产业升级的需求,其次是新技术企业、新合资企业等的需求,诸如安全、环保、智能等领域,这些都对于未来引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赵吉宾则希望破解:3D打印技术如何结合沈阳市的特点?“深圳、上海、南京等城市都设置了专门的3D打印研究院,国家对3D打印更是格外关注。沈阳3D打印技术发展较早,做得也比较多,但是缺少一个在国家层面地位比较高的单位。”赵吉宾分析,3D技术的使用方面,沈阳正在将其使用于无人机的研发。同时,在创新企业、新兴企业中扩大3D打印技术的使用等。建议沈阳精准发力,发挥出3D打印的优势。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高兴华教授则进一步建议:沈阳应优选基础好的专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关注创新性的应用,并加以引导。“单打独斗是走不远的,更应该注重横向的结合。”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封葑
沈阳自动化所
研发生物细菌本体微纳机器人
9月22日,记者从沈阳自动化所获悉,该所微纳米课题组日前提出了一种利用生物细菌作为机器人本体,通过群体控制完成微纳作业任务的新技术。
微纳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方向,在无创手术、药物输运、微纳制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了全球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微纳机器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受机器人本体尺寸、材料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微纳机器人的能源供给、驱动控制、作业灵活性等问题依然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日前提出了一种利用生物细菌作为机器人本体,通过群体控制完成微纳作业任务的新技术。今年9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oft Matter以封面论文的形式报道了该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具有趋光性的可游动藻类细胞作为运动可控的单体微型机器人,基于布朗运动理论对群体机器人运动产生的集群效应作用力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模,通过光路的设计和光斑诱导,实现群体机器人的控制,进而完成对微小物体的准确抓取、定向移动和定点释放。
由于生物细菌具备从溶液中直接高效率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特点,因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小机器人的能源供给问题。同时,由于操控是依靠微型机器人群体产生的类布朗运动实现,因此该操控方法降低了对被操作物体材料和形状的要求,提升了操作的适用性、灵活性和效率。
下一步,该团队将利用生物和化学修饰技术,实现微生物与微结构的定点、定向粘附,并利用光控和磁控的复合控制技术,实现微生物对微纳目标的可控、高效的驱动和操控。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封葑
东大学子攻克无人机收发难题
目前无人机产业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军事应用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无人机的高生存率、高机动性、高可靠性、高效费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无人机的收发环节仍存在不少缺点,成为制约无人机产业发展的瓶颈。东北大学学生杜聪聪等人研发的无人机起飞与着落装置的测试系统,通过系列创新,实现了对固定翼无人机回收和发射的一体化过程,为解决我国无人机收发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目前,无人机已有的回收和发射装置都是分离的,而且多为人工干预、自动化程度低,存在回收和发射成功率低、体形庞大、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不便于运输等缺点。针对目前无人机回收、抛射装置的特点和局限性,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机械工程专业的杜聪聪同学,带领应用物理专业的李武军和机械工程专业的陈朝浪一起着手设计研发无人机飞行器起飞与着落装置。
2015年3月,三人团队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便开始了认真而细致的资料检索工作,深入了解了项目所在领域在国内外发展情况。杜聪聪从人手接球的仿生学角度获得灵感,希望通过对无人机回收主动和被动缓冲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对无人机损伤最小的目的。有了想法,团队立即开始建模计算,讨论原理。经过不懈的努力,团队终于研发出固定翼无人机回收与弹射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装置机构简单,运输方便,地貌影响小,工作能耗小,成本低廉,对象损伤小。装置采取柔性缓冲,降低了无人机的损伤;对无人机回收同时采取主动和被动缓冲,提高吸能的效果。
东北大学研发的装置,结构集约灵巧,能够对固定翼无人机回收发射过程实现无人化、一体化,成为小型固定翼无人机作战补给云台,有效地解决了无人机在偏远地区续航能力低的问题,并以较低的成本,扩大了短续航能力无人机执行任务的范围,从根本上实现了无人机值守环境恶劣岛礁和高山的目标。
自研发以来,该项目已获得授权国家专利一项。团队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共2篇。在“第三届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上,固定翼无人机回收与弹射一体化系统,获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并荣获创意新星奖。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樊华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
全部留归单位
近日,辽宁省政府正式发布《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审批或者备案。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不上缴国库。经所在单位同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团队可享有研发成果在本省转化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为激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研发活动,《通知》规定提高科技人员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的劳务收入比重。承担省内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团队和科技人员,可在课题经费中获得科研劳务收入,其中软件开发类、设计类、规划类和咨询类项目的比例最高可达团队使用经费部分的70%,其他项目比例最高可达50%。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科研劳务收入按照单项劳务报酬计缴个人所得税,不纳入调控的绩效工资总额。
在奖励比例方面,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在本省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在本省实施转化的,应当从作价投资取得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在本省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70%。
《通知》要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当建立制度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兼职、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期间、期满后的权利和义务。离岗创业期间,科技人员所承担的各级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原则上不得中止,确需中止的应当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办理手续。
“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经费怎么使用?”已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瓶颈问题。《通知》制定了解决措施,一是开展横向课题经费管理方式改革创新试点,适时推广成功经验;二是允许科研团队自行采购为完成横向课题确需购置的研发设备和耗材;三是允许科研人员从横向课题经费中提取50%-70%的劳务费。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正职领导,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在本省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可以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本通知规定获得现金奖励,原则上不得获取股权激励。其他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在本省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可以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本通知规定获得现金、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后,可以在本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兼职,但不能领取其他报酬。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