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通知通告 >> 媒体聚焦

【辽宁日报】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9日  来源:辽宁日报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这对于我们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场景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脉搏,把握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作出的决策部署,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呼之欲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如火如荼,新兴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科学研究范式深刻转变,技术应用创新加速迭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世界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面对持续深入的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交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加深邃的战略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和大趋势,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前进方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深刻领悟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现实要求,作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我国竞争新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判断和战略选择,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不断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洞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因素,深刻领略到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把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不断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

  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突出特性。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表现出突出的创新性。新质生产力既要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又要求产业间协同配合和发展的有效衔接,表现出突出的协调性。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我们党坚定不移地用足用好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坚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标注了新质生产力的开放性。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开创人人参与劳动、人人尽力生产、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地位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先进生产力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引擎。

  生产力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多矛盾关系中,充分展现了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因其极大地超越了人类历史演进中的“手推磨”和“蒸汽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视野看,物质生产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教育、科技、人才对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却日益彰显。显然,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运用和创新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着力点,充分彰显了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地位,为解决当前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创新体系等提供科学指引,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提供理论支撑,为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提供决定性向导。

  以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最大政治,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质生产力已经开始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又是改革命题。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教授)

附件下载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辽ICP备2021008039号-1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版权所有
公安备案号:21010502000370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