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通知通告 >> 媒体聚焦

【辽宁日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9日  来源:辽宁日报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要从理论上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重点,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辽宁振兴发展新优势。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是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显著特点。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纵观人类文明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都得益于科学技术在当时出现了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尽快实现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关键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在关键环节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领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亟须加大基础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构建动态比较优势。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新产业是重点任务。新质生产力与产业新赛道相伴而生,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我国打破国际产业分工路径依赖、实现赶超和引领发展带来巨大机会空间。培育形成新产业是现阶段重点任务,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密集、跨领域融合、增值含量高等特征,在关键技术创新、路径模式探索、产业链价值链治理、市场推广应用、产业生态构建上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和态势,为我国锚定产业新质态、构建产业新体系带来了难得的赛道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是发展根本。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将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部署未来产业,将在提升前沿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对现有产业产生溢出效应,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辽宁全面振兴

  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辽宁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创新”二字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省整体科技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我省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要利用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逐步降低对传统重工业的依赖,提高产业附加值。要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以数字经济赋能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做大文旅市场,让“冷资源”成为“热经济”。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新材料、航空航天、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产业集群,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细胞治疗、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等领域,大力发展未来产业;要抓好新型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

  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辽宁的发展贡献力量。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和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工程,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壮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逐步建立起合理的人才结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附件下载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辽ICP备2021008039号-1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版权所有
公安备案号:21010502000370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