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通知通告 >> 媒体聚焦

【辽宁日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为辽宁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6日  来源:辽宁日报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辽宁全面振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助力辽宁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突破。

  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辽宁是工业大省,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紧密对接辽宁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辽宁实际支持高校增设与前沿领域相关课程,强化高校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所需。加大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后备人才保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要主动对接产业创新的需要优化高校学科设置,聚焦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设置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集成电路等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新兴学科。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依托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发展“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教育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联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

  科技自立自强,是强盛之基,是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全力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挥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主力军作用,引导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组建联盟,推动科技创新研发与资源共享,促进知识、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变革创新组织、造就创新人才。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中试基地、产业化中心等,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集聚落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布局力度,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同时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推动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柔性电子等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积累优势潜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精准对接辽宁发展需求,坚持“引育用留”并举,拓展“兴辽英才计划”,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活力。牢牢把握国际人才流动的趋势和机遇,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长效机制,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的自我提升和持续进步,鼓励人才在科技创新中不断探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坚持把产教融合落地落实,鼓励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培养,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产训结合”等模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和契合度。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

  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资源分配。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确保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依托辽宁产业优势和区域特色,统筹推进科技项目、平台、人才、基地一体化资源配置,鼓励跨界融合,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深度融合。

  健全协同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对教育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前沿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项目,深化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创新主体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政策执行评估,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政策连贯性、有效性。定期评估调整激励措施,精准对接创新主体实际需求,形成政策反馈与调整闭环。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释放创新活力。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加快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辽ICP备2021008039号-1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版权所有
公安备案号:21010502000370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