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今后几年,我省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 “十五”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9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820亿元,年均增长2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4%增长到2005年的10.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6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11.6%。高新区已成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效益显著、牵动力强的现代化新园区。全省七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85.9亿元,同比增长39.5%;外资实际到位额10.5亿元,同比增长31.1%。
——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效果显著。重点实施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石化、冶金等行业的技术进步。到目前为止,在参加示范工程的企业中,CAD(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序计划)、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达到81%,
应用过程控制技术的达到65%,在财务、销售、供应等单项业务应用信息管理技术的企业约占92%,ERP(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技术的企业达到23%。鼓风机、电机、水泵、矿山等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后,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市场份额持续提高。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数控机床、数字化医疗设备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机器人制造、流程工业自动化、纳米材料制备、粳稻超高产育种等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我省累计申请专利12.4万件,授权专利6.4万件,均在全国排位第7名。鞍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1780中薄板连铸连轧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局面。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到目前为止,全省有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6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工程研究中心13家,企业技术中心144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两院院士53名,居全国第4位。
——信息化发展迈出重要步伐。2005年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43亿元,年均增长25.8%,比2000年提高两倍以上;全省光缆总长度达到15万公里,电话总用户3044万户,普及率达到72部/百人,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互联网用户606万户,宽带接入183万户,省、市、县三级4000余个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内部网络实现了互联互通。
——农业科技取得丰硕成果。“十五”期间,全省共引进与选育农业新品种740个,审定粮油作物新品种60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在种养殖、工厂化高效农业、节水农业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提高了农业总体科技水平;生态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全省已建成63个高标准的“四位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对内对外开放工作全面推进。全省百余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与省内外院校共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并以多种形式实现了联合创新。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建立了中俄沈阳科技合作基地、东北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实施各类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
(二)我省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的科学技术与高技术产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低和竞争力不强。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低,技术优势未能转变为产业优势。目前全省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省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数量在全国排在第4位,科技成果转化率却排在第10位。
二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如果引进技术经费为100美元,目前我省工业企业用于消化吸收仅为2美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32美元,列全国第28位,加上外商独资化倾向严重,对核心技术实施垄断,通过技术转让方式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三是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科技资源优势不能形成产业和市场优势。由于条块分割,科技力量不能有效集成;风险投资进入机制不健全,很多具有明显增长势头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搁置;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未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对吸收科技成果往往采用“现实”、“功利”的做法,缺乏促进成果转化的动力。
四是高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资源约束逐步显现。在一些区域,用于各类园区的土地资源呈现供应紧张的局面,不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造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不少外资企业将会受此影响将投资和生产能力转移到其他国家。
(三)当前我省科技发展所面临的环境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一是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综合世界各国对科技发展趋势的预测,未来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信息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学和技术、纳米科学和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2、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是经济总量大与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我省相当一部分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具备与大型跨国公司较量的实力。如,在制造业中,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基本上还是依赖进口。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我省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强省,甚至可能失去目前经济大省的地位。二是经济增长速度快与增长质量不高的矛盾。“十五”以来,我省GDP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和大量使用各类资源,投入大、消耗高、效益低的局面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我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是西方国家的2—4倍,而投资效益却不及西方国家的40%。如何使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效益兼得,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三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无论从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上看,我国人均拥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资源的高强度消耗,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解决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强省战略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突出特色、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技术,强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省向科技强省迈进。
(二)基本原则
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知识型辽宁,必须切实做好“六个转变”: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上,实现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创新型辽宁”建设进程。
——在战略重点上,实现由单纯注重促进经济增长向支撑引领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加速构建和谐辽宁。
——在创新模式上,实现由技术引进、跟踪模仿向以我为主、自主创新转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在创新途径上,实现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向多项技术融合创新的跨越转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在创新体制上,实现由科技资源分散向资源系统整合、优化配置,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体系转变,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创新资源利用上,实现由自我封闭、局部合作向主动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的转变,以共享人类科技成果,推进与国际科技的全面融合。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科技总体布局,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总体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科技强省。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占GDP比重15%左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1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初步形成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联系合作的科学创新体系;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
——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重点高新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建立起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新体系。
三、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省科学技术发展将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任务,突破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促进政府推动和市场配置的科学结合,吸纳和汇集国内外科技要素进行集成和再创新,加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为振兴辽宁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支撑。
(一)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形成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战略联盟”,进一步改变科技运行机制与经济运行机制相互脱节的局面,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把企业推向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形成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中小高技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构建起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互相协作的企业创新体系。
2、完善科技运行机制
围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积极探索研究期权、按销售分成等多种方式的知识产权资本化的路子,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打破行政管理的界限,促进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和相互合作,承认和保障他们的劳动所得。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实行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市场需求,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运作科技项目,积极引导和培育使其尽快做大做强,鼓励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3、构建沈阳、大连两个创新集中区
依托沈阳、大连人才与技术优势,发挥两大中心城市的积聚、辐射、扩散功能,通过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的流动,推进科技资源、创新成果向周边城市的聚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大科学基础研究和重大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领域抢占制高点,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健康等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构建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创新群和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半岛沿海创新带。以沈阳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组建东北地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东北地区技术及其产权交易网络。尤其要发挥高新区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集聚、倍增、辐射的作用,沈阳、大连两个高新区要建成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综合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使之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先导区。
4、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结合辽宁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0-15个重点学科和精细化工等8-10个重点实验室,为加强辽宁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创造条件。初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航空技术、船舶及配套产品、新型医药、镁质材料8大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好省级重点科技孵化器、创业中心和科技公共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建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推进8个省级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7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建设,在符合条件的若干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区域建立新的高新区。重点建设沈阳先进制造等1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以此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二)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发展六大领域高技术产业
先进制造。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以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为核心,提高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努力实现产品系列化、装备成套化和生产集团化。重点要加快船用柴油机大型曲轴等主要配套产品的开发,推进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等产品的国产化和批量化;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特种用途机器人及自动化控制设备等技术,提高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水平;加大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力度,研制开发750 千伏以上超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等产品,提高成套能力和水平;加快重型燃机产品的开发,加速研发制造发电成套装备等产品;重点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机组辅机成套设备等产品,加快实现煤液化工程配套 1250 KN 压缩机等高端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抓住国际IC装备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时机,重点研制薄膜、掺杂、划片、切片、研磨、抛光等重点设备,初步形成我省以IC装备为主的新兴装备制造基地。
新材料。推动材料工业向集约化、系列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信息、生物、航空等行业和国家重大工程急需的各类高性能新型材料、复合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技术及产业化。重点开发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精品钢材生产技术,到2010年,实现 60%以上新材料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21世纪初期水平;充分利用我省化工资源的优势,突破一批化工过程反应强化技术,提升我省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合成材料,采油、炼油用的精细化工产品,农药及中间产品,涂料、染料、颜料、添加剂产品,助剂产品,生物化工产品,无机精细化工产品,煤化工产品等八大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加快推进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的开发及产业化;要以营口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为核心,做强做大耐火材料产品,开发非耐材镁质材料,提高深加工水平,实现镁质材料产业由面向钢铁、建材等高温工业单一领域向满足国民经济多领域需求的根本性转变。
电子信息。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及网络产品、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及产业。在软件方面,发展基础软件、中间件、大型关键应用软件和集成系统,把沈阳、大连的软件业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软件研发、生产、人才培养和出口基地;在集成电路及相关配套产品方面,以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为切入点,争取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在新一代网络方面,重点发展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软件的产业化,建成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信息资源库,促进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产业、系统集成服务等产业,推进各类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的产业化。
生物工程与医药。充分发挥我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四大领域为重点,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重点开展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功能基因的分离与克隆、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等技术研究,重点研制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等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加速水稻、小麦、棉花等重要农作物和高产优质畜禽良种繁育的产业化,推进重要微生物和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保护特有生物资源,保障生物安全。
民用航空。充分发挥我省在航空领域中核心企业的技术及产业优势,坚持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及飞机发动机产品,发展卫星导航、遥感、通信应用等技术。重点研制大涵道比发动机、单双发涡轮风扇小型公用机、单双发轻型飞机、超轻型单发活塞式飞机等通用飞机和固定长翼长航时无人机、旋翼无人机等特种飞行器,积极争取更多的飞机和发动机零配件制造、维修、试验、装配、试车等市场份额,逐步把我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
先进能源。重点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的装备制造和大容量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等,加快燃料电池的研发,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发大型矿井煤炭高效开采和洗选加工技术及配套装备、煤炭资源环境友好开采技术,促进煤炭资源合理、高效、与环境友好的开发;重点开发应用煤炭高效、低污染燃烧设备制造、成套技术,开发火电机组先进控制、故障诊断计算机仿真技术,以解决我省煤炭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重点攻克一批煤炭高效、低污染燃料新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为我省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2005年的1.73吨标准煤降低到1.28吨标准煤,降低20%以上。
(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向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业等传统产业的渗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制造业、能源、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金融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相互融合和重大装备的研制,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的协同化、供应链管理的网络化、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传统产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特别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机电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精益、敏捷生产,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加强信息技术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推进港航、海关、经贸等部门之间的联网运作。
二是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加工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努力实现产品系列化、装备成套化、生产集团化,将辽宁打造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产业结构合理、产品技术先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突破高档数控系统的设计与制造、集成电路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掘进机等重型装备的制造、超高压大功率变压器等输变电及发电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大型压缩机等石化通用装备的设计与制造、大型船舶结构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城市轻轨和地铁车辆等设计与制造、高速公路综合养护成套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等一批关键技术,强化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在原材料工业上的应用。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推动原材料工业向集约化、系列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使我省总体技术与工艺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末水平。重点突破薄带钢连铸连轧新工艺、石油深度开采输、送处理工艺、纳米材料及有机氟等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等一批关键技术,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铝、塑、玻璃等复合型、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新型助剂、环保涂料、新型农药中间体等一批重点产品。
(四)壮大高技术服务业,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积极培育高技术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一是促进语音、数据和流媒体等业务的融合,发展数字文化产品和网络服务产品。重点发展网络教育产品、基于优秀中华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网络健康与卫生服务产品、健康娱乐产品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数字技术产品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新一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重点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与设备、视频监控网络、传感器网络、视频多媒体点播系统、远程教学公共平台、智能交通监控管理系统及网络电视系统等,实现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的突破。
三是加快发展系统集成服务业。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软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扩大软件定制服务和服务出口。
四是积极运用高技术不断提升金融、物流、邮政、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创造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传统商业向电子商务支撑下的现代物流与现代商业转型,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应用规模,促进电子商务的产业化。
(五)加速推进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全力打造信息辽宁
加强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普及与应用,力争使辽宁成为我国信息化的强省。
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企业信息化。完善政策法规环境,规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积极推动“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管理、采购、销售等方面资源的集成应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达到60%,企业应用CAD、CAPP、CAM和过程控制技术的争取达到100%,应用ERP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达到70%。
二是积极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将科教信息资源进行汇集、整理、综合、处理,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群,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在我省各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一批卫生数据库,完善咨询信息服务系统、远程医疗和紧急处理系统。
三是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钥管理、网络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推进信息安全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咨询、测评、灾备等专业化信息安全服务。
(六)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现代农业“两大基地”的中心工作,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针,在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优质高产专用动植物良种创新及种养殖技术集成。重点研究动植物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种质改良及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高效高产安全生产配套技术、动植物重大灾害成因及综合防控技术等,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动植物生产及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管理技术体系等。
二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重点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研究与开发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安全饲料添加剂、兽药、种苗疫苗等,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的监控体系和共享的检测网络体系;研究开发和推广种养过程中有机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三是现代设施农业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重点研究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及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设施生产安全投入品的研发与示范,安全生产配套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提高日光温室生产效益的技术与装备开发与示范,设施农业工程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和环境检测与调控技术等。
四是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及产业化。重点研究主要粮油作物产品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及产业化,肉、奶制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水果蔬菜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水产品贮藏保鲜、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和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同时,应大力加强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五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与利用。重点研究节水灌溉技术,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系统与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研究与集成,加强云水资源开发技术与利用,探讨适应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特点的节水与集水技术体系。研究不同类型水污染控制技术、农用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
(七)加快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发展模式,重点突破制约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及关联产业的科技进步,为我省建立安定、和谐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的科技支撑平台体系。开展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工业企业零排放系统改造技术研究,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究,提高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人口与健康。建立人口规模适应资源存量和经济发展的趋势评价模型,保证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开展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将疾病的防治重心转向预防;开展高发出生缺陷疾病产前、产后技术干预研究,提高新生儿的健康质量;开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研究,提高胃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早诊率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开展名老中医临症经验总结及传承方法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作用。
三是公共安全。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监控预警、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流行疾病等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展刑侦新技术与装备和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技术研究;开展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监测、检测技术,安全食品生产保障技术研究,提高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监控与监管的水平与能力。
四是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开展城镇区域规划集成、城镇区域动态监测监控、城市功能提升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保障技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障集成技术和城市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开展适合北方气候特点的现代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室内环境保障关键技术以及新型绿色建材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绿色建筑、生态住宅,大力提高建筑物节能水平。
五是城市交通。推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联网收费、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实现交通运输与管理的智能化;开展区域间和城市的高效、快速交通监测指挥信息化系统研究,开发城市高效安全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保障城市交通功能的高效运转。
四、重大专项
“十一五”时期,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努力实现一批重大技术的突破和集成技术的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有较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解决一批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实施20个重大专项。
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以提高我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重大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和持续创新能力。发展专利、商标、版权转让与代理、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软件专项。重点发展操作系统与基础软件,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社会公益性和产业带动作用的信息资源库,构建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发展中间件、公共软件构件库及开发工具,支持大型关键应用软件和集成系统,实现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软件产业化。
高档数控机床专项。重点开发高速高精度数字化控制与驱动、超精密结构与部件的设计与制造、重型机床多轴联动与复合加工、特种与新型工作母机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促进开放式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等功能部件的产业化,满足我省以及国内主要行业对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
民用航空专项。大力发展通用飞机、无人机等,积极争取更多的飞机和发动机零备件制造、修理、试验、装配、试车等份额。改进现有发动机,加强大涵道比发动机的研制。重点鼓励企业从简单的订单转包生产转向从大部件设计阶段开始的风险合作或风险供应商。
精细化工专项。重点开发清洁生产、分子设计、绿色合成工艺、反应过程强化、高效提纯和低成本三废处理等技术,重点发展新型农药及中间体、染(颜)料与涂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催化剂及助剂、膜材料、油田化学品、生物基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大力推进基本化工原料深加工,拉长产业链。
新型金属材料专项。重点发展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复合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精品钢板材、新型建筑钢材及优质特殊钢系列产品,发展镁制品深加工产品。
集成电路设计及装备专项。重点发展以沈阳和大连为产业集群的集成电路设计、专用电路芯片制造及封装和测试、应用微电子技术生产电力半导体器件及传感器微机电系统等。重点研制薄膜设备、掺杂设备、划片设备、切片设备、薄膜测厚仪等,初步形成我省以IC装备为主的新兴装备制造基地。
大型设备节能降耗工业自动化专项。重点开发用于冶金、化工、电力等过程的大型磨机、大型炉窑、多台锅炉负荷协调控制、发电机组等以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污染为目标的大型复杂自动化系统的优化集成和智能控制技术及产品。
新型元器件专项。重点发展光通信器件、光显示器件、光储存器件、光电子材料等;发展表面贴装元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器件、新型机电组件、绿色电池、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光通信材料、新型显示材料、超导材料及半导体器件等。
汽车电子专项。重点推进汽车设计、制造、实验的CAD/CAM/CAE系统建设,发展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被动安全控制系统、电子制动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和车用集成电路芯片、关键车用传感器零件系统、关键车用执行器件系统等。
企业信息化专项。进一步推进“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管理、采购、销售等方面资源的集成应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
电子商务专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行业或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构成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
现代农业专项。重点支持和发展促使农业结构调整并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支持具有明显增产、改善品质的农林牧渔良种快繁、畜禽疫病诊断与疫苗、生物制剂、新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用酶制剂、农药及其它污染治理用制剂等,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
现代中药专项。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开发体系建设,建立若干符合GAP标准的辽宁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综合性中药材种源基地,扶持若干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饮片加工示范企业,构筑和规范现代中药材生产体系,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制剂水平,形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生物技术药物及疫苗专项。面向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大需求和我省传染病及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的需要,重点建设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示范工程,为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临床治疗重大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新药以及替代进口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品。
生物工业专项。重点发展发酵工艺、酶工程等生物技术,使生化工业生产工程减少污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纯度)的工业微生物(利用发酵工艺实现绿色生产过程)产业化,建设生物环保、生物材料、生物医疗设备以及生物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的示范工程。
新能源与节能专项。重点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设计与制造和大容量风电技术,生物质资源燃料化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等,推进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物质原料的高效生产,加快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为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资源综合利用专项。重点发展新型节水、废水资源化、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技术及产业化。在资源开采环节,重点支持石油、煤炭、天然气、铁、硼、锌、镁等战略资源的开发、分离和提取等环节的成套关键技术。在资源消耗环节,重点支持冶金、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能源节约与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成套技术开发等。
大型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专项。针对大型城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重点研究开发一批用于大型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等技术及产品,建设一批城市环境治理示范工程。
社会科技研发专项。重点开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防治、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公共安全应急救援技术体系、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犯罪侦查智能化关键技术、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技术及食品监测、检测技术、安全食品生产保障技术等研究;开展城市群的功能、布局、协调发展研究,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绿色建筑、生态住宅、建筑节能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及新型交通建材等研究。
五、政策措施
(一)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进一步完善协调互动机制,建立权威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与架构;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统一优化配置各产业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并制定《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优惠提供土地、基础设施、资金及投资环境等政策,吸引外商以独资或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资的形式,设立研发中心或投资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二)加快科技投入体系建设,加大高技术产业支持力度
广泛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吸引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每年以不低于省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增加省财政中用于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投资;设立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引导资金、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为国家项目配套;设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高技术产业项目;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用于鼓励我省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国外创办研发机构或高技术企业;加大对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设立申请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的资助专项资金;鼓励有关部门和各市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企业。对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构建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于高技术项目,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高技术企业在境外上市时,简化审批程序,适当放宽外汇管制;为符合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在境外投资高技术项目时,给予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综合授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建立风险担保机制、信用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高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金融环境;建议国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试点工作基础上,将增值税的纳税范围可抵扣部分由设备购置扩大到专利和技术购买,对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按照3%征收增值税。
(四)完善吸引科技人才创业的支持系统
通过 “新时期百千万人才工程”、“博士后培养工程”、“科技企业家培养工程”等措施,创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加大海外、省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建立海内外技术人才专家库,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壮大沈阳、大连等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和标准,凡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都要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和产业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凡政府支持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都要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明确科研人员的正当权益;完善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使科技人才在不同性质、不同所有制之间无障碍流动。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合资合作建立高科技企业,将先进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带入我省。大力发展大型和成套设备、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切实加强急需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及国内市场紧缺的元器件进口,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
(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开放有关的国家实验室,建立优秀青少年与科学家沟通的渠道;鼓励全社会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新建一批科普基地。